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规划计划 > 教育“十三五”规划
 
镇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镇江市“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辖市、区人民政府,镇江新区、高新区管委会,市各委办局,各直属单位、企事业单位:

《镇江市“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镇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6年12月6

镇江市“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为深入落实国家、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进一步发挥教育在本市创新发展、转型升级中的重要作用,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依据《镇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关于贯彻国家和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的实施意见》和《镇江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和形势

(一)成绩与经验

“十二五”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社会的大力支持下,全市教育系统认真贯彻国家、省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统筹推进改革发展稳定等各项工作,各类教育事业发展迈上了新台阶,教育综合实力和整体水平以及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位于全省前列,为“十三五”教育事业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镇江连续两次获得江苏省师资建设工作先进市荣誉称号,市教育局先后获得了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单位、全国职业教育先进集体、全国教育督导先进集体、第四届地方教育制度创新奖等荣誉称号或奖项。在市人大常委会组织的全市“依法行政”专项评议中,市教育局满意率名列第二。市教育局连续两年获评市级机关作风建设和绩效管理“十佳单位”称号。

教育发展的理念框架日趋成熟。通过务实的教育实践,逐步明晰了5909.com改革发展的理念支撑,即教育发展始终围绕“为人民幸福,让人民满意”的总宗旨,始终坚持“依靠人民办教育,依靠校长带队伍,依靠教师育人才”的总价值追求,始终坚持“以推进教育现代化为核心,深化教育评价制度改革;以激发办学活力为核心,深化学校管理改革;以提高教育质量效益为核心,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总抓手,开展“三大”活动(师德承诺、大走访、志愿导学)积聚正能量,开展“三无”学校创建(无违规办学行为、无违规从教行为、无违规收费行为)净化学校校风,开展“三评”活动(学生评教师、家长评学校、社会评教育)树立教育形象。正是由于这一系列工作理念的指引和实践推动,才形成了全市教育自主、和谐、可持续的生态化发展新格局,确保了“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

办学条件和教育布局全面优化。“十二五”期间,累计投入17亿元,推进“校安工程”,加固改造校舍140万平方米,提前5年完成省定“校安工程”任务。累计投入35亿元,优化城乡中小学布局,撤并学校51所,新建学校40所,完成学校布局调整121万平方米。推进“云教育”,大力推广现代化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创成3所国家级信息化试点学校、10所省数字化学习试点学校、180所镇江市教育信息化先进(示范)学校、118所镇江市数字化校园、34所市数字化学习试点学校。推进教育装备标准化建设,全市81%的中小学装备达省一类标准。推进教育国际化进程,加强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全市90%以上学校参与了各类教育国际交流活动。推进平安校园建设,全市100%中小学创建成市级平安校园,35%创成省级平安校园。

教育优质均衡化水平显著提升。“十二五”期间,新建、改扩建幼儿园92所,平均每所幼儿园覆盖常住人口1.34万人,在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就读幼儿占比达95%以上,省优质园比例达70%以上,创成江苏省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区6个,国家学前教育改革试点工作得到了教育部和省教育厅的充分肯定,成功经验被推广。义务教育择校生比例降至5%以内,7个辖市区比省定计划提前一年全部通过全国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市、区)评估,在首批被省政府命名的17个“江苏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市、区)”中,扬中、润州、丹阳分别位列第1、第4、第10名。公办普通高中全部为省三星级或四星级高中,其中省四星级高中数占比达到63.2%,在四星级普通高中就读学生数超过高中学校在校生总数的70%

教育教学改革成效逐步显现。以创建“苏南教育现代化示范区”为契机,创新举措,制定出台了《教育现代化先进镇(街道)和市教育现代化先进学校标准和评估细则》,积极推进创建工作,全市共有225个单位达到教育现代化先进镇(街道)、学校标准。推行中小学校自主管理,试行“校长组阁制”,有效地激发了学校办学活力;推进个性化办学,创办崇实女子中学;规范和扶持民办教育发展,创办镇江市第一外国语学校。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构建现代学校制度。探索各类人才培养模式,在市属学校选择了市崇实女中、市实验高中开展了自主招生试验。坚持以课程改革为载体,以高效课堂建设为重点,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普及率超过85%,学生社团组建率达100%

教育服务经济社会能力全面彰显。全市职业学校每年为社会输送中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近2万人。各类职业学校共开设专业70余个,覆盖一、二、三产业,建成30个省级品牌特色专业,近20个国家级、省级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校企合作不断深入,职业院校与200多家规模以上企业开展紧密合作。中高职衔接的现代职教体系建设试点有序推进,先后开展了“5+2、“3+4、“3+3等中高职衔接项目试点,规模逐年扩大。职校毕业班学生获中级职业资格证书比例达98%以上,就业率稳定在98%以上。

“十二五”期间,5909.com事业发展的实践证明:坚持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和优先发展教育的方针,是推进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保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育人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中心任务;提高教师的师德和业务水平,优化教师资源配置,是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键环节;深化教育改革,创新教育体制、机制,是推进教育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根本动力;坚持督政督学并举并重,推进依法行政和依法治教,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有力保障。

(二)挑战与机遇

在全市教育事业发展的过程中依然面临许多现实挑战,主要表现在: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学有所教和学有优教之间,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培养人才与社会需求之间各种不平衡较为明显;教育体制机制还不够完善,教师队伍结构仍不够合理,教师能力和水平还参差不齐,重成绩轻能力、重升学轻素质的现象依然存在,教育投入还相对不足,学前教育保障水平较低,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不高等。

“十三五”时期,是镇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推进教育现代化示范区建设的关键阶段。对教育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有: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带来的新机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培养大批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和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增强各类人才的就业创业能力,必须传承弘扬优秀文化,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全面深化改革,教育改革要增强综合性,统筹把握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个要素,在创新体制机制上积极探索。全面依法治国,要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教育治理现代化。全面从严治党,必须加强学校党的建设、思想政治工作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经济发展新常态带来的新机遇。随着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的加快,人才市场供求关系由供给驱动变为需求驱动。教育必须主动对接行业产业需求,在优化调整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结构上主动作为、有所作为。要坚持以创业求生存、以创新求发展,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要坚持以深化转型促进内涵式发展,提升教育质量。要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布局,重点加强农村薄弱学校建设,适应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人口生育政策调整。

“互联网+”战略带来的新机遇。当前,“互联网+”已经成为中国转型升级的主流路径,以互联网、移动终端、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核心技术为支撑的新兴产业作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不断加速对传统产业的改造甚至颠覆。因此,开展智能化信息生态环境下的新型教学模式的试点工作,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全面提升教育综合效益,实现教育的智能化刻不容缓。

苏南教育现代化示范区建设带来的新机遇。根据《关于镇江市建设苏南教育现代化示范区的实施意见》的要求,到2020年,镇江市及辖市区达到省定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总体要求,与苏南各市同步建成教育现代化示范区,主要劳动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3年,教育发展水平达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实现目标任务,必须坚持教育教育优先,扎扎实实把教育“百年大计”谋划好、实施好。

为此,“十三五”期间,5909.com必须继续坚持“优先发展、育人为本、促进公平、改革创新、提高质量、服务社会”的核心价值追求,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强大的人力支撑和更优质的教育服务。

二、指导思想和战略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四个全面”战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牢固确立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战略地位,坚持优先发展、系统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重点突破,以育人为本、促进公平、提高质量为核心,以深入实施教育现代化为主线,以依法治教、主动发展、深化改革为策略,通过教育发展支撑经济转型、引领文化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二)主要目标

2020年,教育发展规模、整体水平和综合实力位居全省前列,总体实现省定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和建设苏南教育现代化示范区的要求,教育主要发展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公众对教育的满意度明显提升,建成学习型社会和人力资源强市。

构建更加完备的教育体系。教育体系进一步完善,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国民受教育程度持续提高。

健全公益普惠的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公民依法享有平等受教育权利,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实现均等化,教育资源配置更加科学合理,义务教育城乡、区域、学校、群体之间的差距显著缩小,教育公平程度显著提高,扶困助学体系更加健全,贫困家庭子女、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农村留守儿童、残疾儿童少年等困难群体接受教育权利和机会得到有效保障。

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优质教育。科学的教育发展观、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质量观牢固树立,教育内涵发展水平明显提高,人才培养模式更趋多样,素质教育全面推进,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显著提高,优质教育资源总量和覆盖率不断扩大,合格标准学校(幼儿园)达100%,省定优秀标准学校(幼儿园)达85%以上。

构建更具创新活力的教育体制机制。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管办评分离深入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全面建立,教育发展体制性活力显著增强。教育对外开放不断扩大,教育国际合作和对外交流广泛开展,教育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明显提升。

进一步提升教育保障能力。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教育投入机制更加完善。教育“三个增长”、“两个提高”的保障机制不断巩固,非义务教育的社会投入不断增加,教育经费使用效益明显提高。教师队伍建设力度持续加大,结构性矛盾得以缓解,教师教育与培训体系进一步完善,各级各类教育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全面提升,农村师资队伍薄弱状况明显改善。积极创建平安校园,省平安校园建设示范县(市、区)达60%

实施更有成效的社会服务。各级各类教育布局结构与人口总量及其结构变化、城镇化推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人才培养满足现代化建设特别是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教育积极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大幅提升,高校协同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成效显著。

 

 

 

 

2020年5909.com发展主要指标

 

2020

1.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

99%以上

2.义务教育巩固率

100%

3.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100%

4.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60%以上

5.义务教育城乡、学校间条件均衡化比例

其中:教师合理流动比例

100%

15%以上

6.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年参与率

70%以上

7.教育信息化配备水平与信息技术应用水平

90%以上

8.达到省定优秀标准的各级各类学校比例

85%以上

9.新增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

15年以上

10.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

其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

13

25.8%以上

11.学生、社会对学校的满意度

90%以上

12.学校对政府管理和服务的满意度

90%以上

13.全社会教育投入增长比例

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长比例

三、主要任务

(一)实施15年基础教育发展工程

推进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放大国家学前教育体制改革试点成果,巩固深化“办园体制以政府举办为主、幼儿入园以公益普惠为主、办园质量以省优质园为主、经费投入以公共财政为主、教师队伍以公办教师为主”的学前教育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完善市级统筹、辖区为主、镇(街道)共建的管理体制。切实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落实学前教育投入主体责任,建立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的农村学前教育成本分担机制。确保学前教育财政性经费占同级财政性教育经费的 5%以上,新增教育经费向学前教育倾斜,完善与办学成本、物价水平、财力情况相适应的生均经费、生均公用经费财政拨款标准。

建立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服务区制度,建立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认定管理机制,将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财政经费纳入统一管理,引导和支持民办幼儿园提供普惠性保育教育服务。结合国家生育政策调整,重新优化幼儿园布局,实施第二期学前教育五年行动计划,大力改善老城区、农村幼儿园办园条件,新建、改扩建70多所幼儿园,确保每1.5万(市区1万)常住人口至少设置1所幼儿园,班额达省定标准,保障幼儿就近入园。

健全幼儿园教职工编制核定、补充制度,2020年所有幼儿园均按标准配齐保教人员,并符合岗位任职要求,依法保障幼儿园教职工合法权益。制定幼儿教师培养培训规划及年度实施方案,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建立整体推进课程游戏化质量建设机制,完善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监管体系。全市幼儿园中公办园占比保持在60%以上,农村、城市幼儿在公办园入学的比例分别达80%60%以上,在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就读的幼儿达90%以上,90%左右的公办幼儿园建成省优质园。

提升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水平。根据学龄人口变化、城市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规划,合理调整义务教育学校布局,保证适龄儿童就近入学。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缩小义务教育城乡、区域、学校、群体之间差距。实施严格的学区制,科学动态调整施教区范围,坚持公办学校免试就近入学,每所公办学校择校生比例低于招生总数的5%。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建设工程,全面加强学校校舍场地、设施装备、师资队伍建设,强化学校管理,所有义务教育学校达到省定现代化办学标准,优质均衡发展差异系数低于省定标准,逐步消除义务教育学校大班额现象,小学每班40人以内,初中每班45人以内,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推行小班化教学。健全城乡一体化的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在财政拨款、教师配置、学校建设等方面向农村倾斜,建立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稳定的共建机制,到2018年底,全面完成《镇江市全面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项目规划》任务。到2018年,所有辖市区达到省定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要求。

推动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加强优质高中建设,不断扩大优质资源,努力做到布局合理、规模适度,四星级高中占比超过70%。坚持以提高教学质量树立品牌,健全体现素质教育要求的课程体系、教育教学制度和学校管理制度,探索多种管理模式、多种培养方式,毕业生本科达线和被国内外一流大学录取比例逐年提高。坚持以特色发展创建品牌,鼓励高中学校多开特色选修课程,建立实践基地,创办特色学校,在科技、艺术、体育、第二外语等方面形成20个左右在省内有影响的地方和校本发展项目。支持高中学校从实际出发,发挥传统优势,探索多样化办学模式,形成独特的教育理念,形成一批教育方式独特、学科优势明显、活动富有创意的特色高中。创新办学体制机制,积极扶持民办普通高中发展,扩大普通高中中外合作办学试点。着力提高保障水平,强化政府履行举办普通高中的责任,加大财政经费投入。

保障特殊教育优质健康发展。完善特殊教育体系,基本普及残疾儿童少年15年教育。巩固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水平,有效开展“医教结合”实验和“送教上门”服务。积极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学校创造条件举办残疾儿童学前三年教育。发展以职业教育为主的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切实加强特殊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所有特殊教育学校达到现代化学校建设标准。落实特殊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达省定义务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810倍,完善残疾学生资助体系,实现残疾儿童少年15年免费教育。2017年,全面完成市特教中心异地新建,使其硬件、软件水平达到全省一流。

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小学教育全过程。加强德育(团、队)工作的顶层设计,以机制创新为核心,整体规划,初步构建幼儿园、中小学(职业学校)各学段纵向衔接,学校、家庭、社会横向贯通,各环节有机统一、机制完善的中小学德育体系。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公民意识教育、生态文明教育、法制教育、文明礼仪教育、生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养成教育等;逐步推进班教小组或导师制等全员育人制度,提升全体教师德育、心育和家庭教育指导能力;发挥课堂主阵地作用,加强校园、班级文化建设,德育课程建设,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网络建设,探索网络德育路径。

建立和完善义务教育质量评估与监测体系,形成实施素质教育的导向和激励机制。深化课程改革,完善课程体系,严格执行义务教育国家课程标准和课程计划,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探索适应学生身心发展和课程要求的有效教学模式,着力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健全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和问责制度,科学布置作业,有效调控考试数量和难度,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促进行动计划,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到2020年,《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优秀率达到10%以上,合格率达到95%以上。80%以上的中小学建成省健康促进学校。大力实施青少年校园足球振兴计划,实施我市青少年足球“十百千”普及工程。将艺术素质测评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逐步完善艺术中考方案。

(二)实施现代职教体系建设工程

加快现代职教体系构建。统筹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合理确定中等职业学校发展定位和办学特色,优化整合市区内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布局和专业布点。落实中职与普通高中招收应届初中毕业生数大体相当的要求。探索实施高中毕业后一年制中等职业教育。继续推进高水平现代化职业学校和实训基地建设工程。到2020年,建成7所现代化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15个中职现代化实训基地,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达4万人。

创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依托地方航空产业优势,2016年建成江苏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积极打造涉航专业品牌和特色。推动镇江市高等专科学校迁建进程,强化优势学科建设,提升内涵发展水平。优化服务环境和政策保障体系,支持在镇其他高职院校发展。完善五年制高职教育,支持符合条件的五年制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创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优化辖市、区中等专业学校五年制高职专业的布点。到2020年,通过对口单招、中高职贯通培养、注册入学等形式,使高职院校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比例达到50%左右,区域内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达3.5万人。

探索发展应用性本科职业教育。引导在镇独立学院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支持在镇本科院校与地方中高等职业院校联合探索中职与本科、高职与本科街接贯通培养高层次应用技术型人才的机制。

积极发展职业培训。健全职业培训标准,充分利用各类职业教育资源,广泛开展面向特定群体的技术技能和就业创业培训。完善企业职工教育培训制度,广泛开展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发挥在镇高校成教院、高校成人教育校外教学点和网络远程教学点优势,大力发展成人高等职业教育。加强特殊职业技术教育。

激发职业教育办学活力。促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互通发展,具备条件的普通高中适当增加职业技术教育内容。实施中高等职业教育贯通分段培养,依托地方高校,逐步建立区域内中职、高职、应用技术型本科教育一体化培养机制,完善初中毕业生5年贯通培养的高等职业教育制度。创新校企融合和多元化办学模式,探索发展混合所有制职业教育。鼓励优秀企业家借助企业以及自身品牌资源,举办或者参与举办职业教育。积极支持各类办学主体通过独资、合资、合作等形式举办民办职业教育。支持企业与职业院校联合,引企入校或引校入企,校企联合培养技能型人才,培育15个以上校企合作示范组合项目。推动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到2020年,实现职业院校参与职业教育集团的全覆盖。推进职业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职业院校专业课程与国际通用职业资格证书要求相衔接,探索职业院校毕业生海外就业和留学深造新途径,支持职业院校和职业培训机构开展国际劳务输出技能培训。

提高现代职业教育培养质量。完善职业院校现代化建设、专业建设、实训基地和校园文化等建设标准,到2020年,所有职业院校、专业、实训基地均达到相应标准要求。强化专业建设与管理,贯彻《中国制造2025》规划和“互联网+”行动计划,调整优化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建立与产业结构调整、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相匹配的专业设置管理制度,聚焦品牌和特色,形成错位发展的专业布局。到2020年,建成一批发挥引领、辐射、带动作用的高职重点专业、15个对接区域主导产业的现代化中职专业群。深化教学改革,强化工学结合,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仿真教学等模式。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

(三)实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工程

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积极支持和服务在镇高校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以培养创新人才为宗旨,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在各自的平台上办出最高水平、办成品牌特色。推动在镇高校大力提升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的能力水平。大力推进高等教育与科技、经济、文化的紧密结合,整合各方面资源,打造一批资源共享、开放合作的知识服务平台,促进各类高校共建共享,拓展服务领域和空间,不断提高辐射力和贡献力。支持高校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到2020年,力争2所高校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等关键指标上进入全国先进行列。

推进产学研合作。积极参与大学城建设与运营管理。试行并完善镇江市与在镇高校联席会议制度,推动校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共赢。深化地方与高校全面合作,支持高校主动融入区域技术创新体系,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共建产学研战略联盟和合作基地。鼓励高校教师和科技人员到企业转化科研成果或开展联合攻关,积极推进高校科研示范基地建设,促进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增强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

(四)实施终身教育体系完善工程

完善终身学习网络。打造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社会教育平台。引导和支持各级各类学校开展社会教育;鼓励企事业单位和行业组织实施各类继续教育;推进中小学校与社区教育的合作共建共享;依托学校、科研院所和企业施教机构建设社会教育基地。到2020年,全市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年参与率达到70%以上。

全面推进社区教育。推进以镇江开放大学为龙头,以辖市区开放大学(社区学院)为骨干,以社区教育中心和居民学校为基础的社区教育网络体系,满足各类居民学习提高和修身益智的需求。继续强化社区教育机构标准化建设。以农村社区教育中心和居民学校为依托,广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民创业培训,培养新型现代农民。创建社区教育国家级示范区1个、省级示范区2个。加快发展多样化的老年教育,发挥好老年大学的作用,强化各级开放大学和社区教育机构的老年教育功能,动员更多的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资源,服务老年教育发展。

扩大社会教育资源。依托“5909.com云”,建成覆盖城乡的数字化终身学习网络,大力发展数字化远程教育,开发网络学习课件和终身教育课程,建设以电视和互联网为载体的远程开放教育及公共服务平台。建立公民学分认证、积累和转换制度,推进不同类型学习成果互认与衔接。推进学习信息库和个人终身学习卡制度的建立。

创新社会教育体制机制。完善政府主导广泛参与的社会教育格局。继续推进政府主导、相关部门协同配合、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开放社会教育体系建设。强化各级政府在社会教育的规划、协调、检查和指导功能,成立由政府主导的社会教育促进委员会,广泛吸纳相关部门、行业、企事业单位、教育机构和学习者的积极参与,建立健全社会教育管理体制与工作协调机制,明确各级社会教育的责任主体,强化教育部门的统筹协调、规划研究、标准制定、指导管理、监督检查、公共服务等职能。实施社会培训机构的分类分级管理,支持非营利性民办教育机构开展面向老人、儿童、家庭、社区的公益性教育活动;以税收和政策上的优惠,支持和鼓励营利性社会机构举办各种公益性社会教育;规范民办社会教育培训机构的准入与退出机制。

(五)实施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工程

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健全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注重发挥乡镇在参与支持义务教育中的作用;完善市县统筹规划建设、学校自主发展的高中教育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市县为主、政府统筹、行业参与、社会支持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建立市级统筹、以县(市、区)为主、市区共建的特殊教育管理体制。试点开展教师队伍“县管校聘”管理改革。试行校长职级制改革。开展健全教育督导制度,完善督政、督学、监测三位一体的教育督导体系,全面实施中小学责任督学挂牌督导。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探索探推动第三方评估,鼓励具备相应资质的机构参与教育评估监测,发挥行业协会、专业学会、基金会等各类社会组织在教育公共治理中的作用。

大力推进办学体制改革。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充满生机活力的办学体制,鼓励非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尤其是职业学校通过多种途径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办学,探索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投入与运行机制改革。探索让部分中小学校、幼儿园优秀校长(园长)及团队管理多所学校(幼儿园),促进薄弱校(园)提升办学水平和质量。支持公办学校之间、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之间联合组建教育集团。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民办教育发展,推动社会力量捐资、出资办学。健全财政扶持制度,依法设立各级民办教育发展专项资金,落实民办学校税收优惠和用地等政策。推进民办学校分类管理,制定民办学校分类管理办法,促进非营利性与营利性民办学校分类发展,积极引导社会力量举办非营利性民办学校。依法监督管理民办教育,完善法人登记制度,建立民办学校办学质量监控体系,健全民办学校办学风险防控机制和退出机制。

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完善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办法,推进学区制和九年一贯对口招生,统筹做好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工作。推行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完善初中综合素质评价办法。改进高中阶段学校招生方式,实行优质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办法,确保热点高中招生指标的分配比例不低于70%。建立中等职业学校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健全中职毕业生注册进入高职院校学习制度。

(六)实施教育对外开放与合作提升工程

构建涉外教育服务平台,推动建立一批中外友好学校,到2020年达到20%左右;进一步加大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的引进力度,重点办好12所示范性中外合作学校,建成若干中外合作办学品牌专业和示范课程;创新和完善国际化人才培养机制,加大教育管理干部和教师境外培训力度,到2020年,建立12个教师和管理人员海外培训基地,全市参加国(境)外培训进修的教师达到6%左右;促进学生跨文化交流,增进学生国际交往、理解、合作与竞争能力。

(七)实施教师人才队伍建设工程 

构建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坚持把师德教育摆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位,引导教师立德树人、为人师表。坚持把师德建设作为学校工作考核和办学质量评估的重要指标,实行师德表现一票否决制,构建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广泛参与的“五位一体”师德监督体系。开展师德标兵评选活动,大力宣传优秀师德典型。引导各地成立“教育志愿服务联盟”,发挥教师志愿导学等品牌项目的示范效应和育人功能。

完善教师专业培训机制。组建市教师发展学院,到2018年所有辖市区教师发展中心均达省级示范标准。开展全市中小学教师发展合格校、优秀校、示范校创建活动,5年内建成教师发展合格及以上层次学校100所。加强学校教研组、备课组建设,开展全市中小学优秀教研组评选活动。创建市教师研修网,实施中小学教师全学段、全学科网络培训。实施教师全员培训制度,教师全员培训原则上5年一周期不少于450学时。通过全员培训和资格认证,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研究、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心理健康教育、家庭教育指导和安全防护能力。深入实施“1358”工程和“青蓝工程”,加快青年教师成长发展。修订各类拔尖人才考核办法,建立健全“选、培、管、用”一体化机制,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实施市级“领军人才培养工程”,力争5年内培养30名各类教育领军人才。到2020年,培养12名全省知名教育教学名家,在职省特级教师达110名,正高职教师达50名,市级学科带头人300名,市级名校长20名。各辖市区中小学主要学科有1名以上特级教师。

探索创新教师管理体制。出台《镇江市辖市区教师队伍建设年度发展性考核办法》,加强对辖市区教师队伍建设的评价。统一城乡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完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动态管理机制。积极探索乡村教师定向培养机制,采取多种方式培养“一专多能”的乡村教师。完善县域内义务教育阶段校长、教师交流制度,校长在同一学校连任一般不超过2届,教师包括骨干教师按照每年不低于15%的比例进行交流。完善职称评聘制度,进一步彰显重师德、重能力、重业绩的评审导向。改革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教师办法。深化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改革。修订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指导意见。探索教师退出机制。

健全教师激励保障机制。健全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保障教职工参与学校决策的合法权利。完善教师绩效工资制度,逐步提高教师待遇,推进教师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加大对教师队伍建设的投入力度,切实保障教师培养培训等方面的经费投入。鼓励各辖市区设立教师队伍建设专项资金和拔尖人才教科研奖励经费,鼓励社会力量通过定向捐助等方式支持教师队伍建设。坚持开展各学段“十佳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和优秀班主任评选,定期表彰在学校管理、教育科研、教育教学等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学校、团队、个人。完善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制度,鼓励优秀校长、教师到农村学校工作。优化农村教师队伍结构,加大培训力度,解决农村学校音乐、体育、美术等紧缺、薄弱学科师资短缺问题。实行评聘中小学高级教师职务须在农村或薄弱学校任教两年以上制度。执行农村教师津贴制度,稳定农村学校骨干教师队伍。

(八)实施教育信息化水平提升工程 

深入推进“三通工程”。加快推进“宽带网络校校通”,中小学千兆接入教育城域网,幼儿园百兆接入教育城域网;中小学做到校园内无线全覆盖。全面推进“优质资源班班通”,依托“5909.com云”基本建成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为学习者享有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大力推进“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进一步提升空间开通率,到2017年,中小学教师空间、学生空间开通率达100%;到2020年,师生网络空间有效应用率达80%以上。

提升信息化管理和服务水平。加快“5909.com云”数据中心建设。建好涵盖全市学生、教师和学校信息的教育基础数据库,实现基础数据伴随业务管理信息系统应用的动态更新。通过师生网络空间、专递课堂、名师讲堂、自主学习平台等多种形式,向师生推送优质、实用的教学视频、电子图书、课件、教学设计方案和电子试卷等资源,并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经常性、普遍性使用,提升教育信息化支撑教育教学的水平。建成以信息化网络空间为基础形态的5909.come城。建立教育信息化发展咨询机制和专家支持队伍,成立教育信息化专家委员会,开展信息化推进政策措施、教育资源开发、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等方面的研究。

拓展教育信息化应用的广度与深度。开展智能化信息生态环境下的新型教学模式的试点工作,不断推进数字化学习试点项目,以微课为抓手开展MOOC、“翻转课堂”、“电子书包”等新型教学模式和新型载体的试点示范工作。启动智慧校园建设项目,加快实现全市中小学从“数字校园”向“智慧校园”的新跨越,到2017年,各辖市区、市属学校各建成23所“智慧校园”示范校;到2020年,全市建成200所“智慧校园”示范校。

大力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与学生信息素养。对全市中小学(含幼儿园)教师分年度、分层次组织实施不少于50学时的专项培训。开展各项信息化应用竞赛活动。着力建设教育技术研究和应用人才队伍,建成40个教育信息化创新团队。建立中小学生信息技术等级达标制度,着力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探索STEAM教育、创客教育等新教育模式。

加快“互联网+”时代人才培养。创建智能化学习生态,努力培养适应“互联网+”和智能化信息生态环境、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创新型人才。鼓励中小学学生利用信息技术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增强学生在网络环境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着力提高职业院校课程教学、实习实训、案例分析、职业竞赛和技能鉴定的信息化水平,以信息技术支撑产教结合、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和顶岗实习。积极推动高等学校信息化环境下科研与人才培养的融合。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党的建设

加强基层党建工作,深化学习型、创新型、法治型、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深入推进“双型”党组织建设工程,不断健全教育、管理、监督、服务四位一体的党员队伍先进性建设长效机制。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依规治党,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完善党风廉政建设党委主体责任、纪委监督责任的责任清单制度,把“两个责任”落到实处。认真贯彻落实“两个为主”的要求,坚持把纪律挺在前面,强化纪律审查,严肃查处违纪违规案件。持之以恒改进作风,坚持长抓常管,巩固深化效果。

(二)推进依法治教

推动教育立法,推动出台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条例、终身教育条例等地方法规、规章,不断完善地方教育法规制度体系,推动教育工作各领域各环节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深入推进简政放权,理顺教育管理职能,依法清理规范行政权力。建立政事分开、权责明确、统筹协调、规范有序的教育管理体制。加大教育行政执法力度,依法纠正违法违规行为。推进政校分开,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进一步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健全符合法律法规规定、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章程和制度体系,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推动学校依法履行教育教学和管理职责。健全依法治校评价体系和考核办法,提高教育法治工作队伍的能力水平, 全面开展依法治校示范校创建活动。丰富青少年学生法治教育形式,探索建立学校法律顾问制度和未成年学生法律援助机制,构建学校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健全教育重大事项依法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全面落实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的程序要求,确保决策制度科学、程序正当、过程公开、责任明确。

(三)增加教育投入

依法加大财政性教育投入,落实教育经费“两个提高,三个增长”的法律规定,完善公共财政体制下各类教育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建立和完善各级各类教育办学标准、生均经费标准、生均财政拨款标准。逐年提高各类教育生均经费基本标准和财政拨款基本标准,建立稳定增长机制。优化教育经费投入和支持结构,生均财政拨款增量部分重点用于内涵建设和重点项目工程实施。完善预算管理制度,提高预算执行效率。完善多元投入机制。完善财政、税收、金融和土地等优惠政策,扩大社会资源进入教育途径,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捐资办学。完善社会捐赠教育的激励机制,落实企业、个人教育公益性捐赠支出在所得税前扣除规定。完善国家资助政策体系,实行各类教育残疾学生免费入学制度。严格控制各类教育基本建设债务。健全教育经费审计、监察制度,强化全过程审计监督。

(四)着力组织实施             

提高教育决策科学化水平,完善党委、政府定期专题研究教育工作制度和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定点联系学校制度。严格教育发展问责制,健全各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分工负责的责任体系,将规划实施情况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主要领导政绩考核范围。规划确定的各项指标纳入辖市区和学校的综合评价、绩效考核体系,建立年度督导考核、表彰奖励和问责制度。

(五)强化督查评估

加强教育督导机构和督学队伍建设,健全督导督学制度。加强对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督导,完善各级各类教育质量督导和评估机制。辖市区政府定期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报告教育规划执行情况和教育经费预算决算情况,并充分听取意见和建议。完善监测评估制度,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监测、中期评估和终期总结。加强社会监督,及时公布规划实施进展情况,接受家长、社会、媒体参与规划实施的监督,将社会各界对规划实施的评价作为重要的评估依据。

(六)营造良好氛围

加强教育宣传,构建立体化的宣传网络,充分发挥电视、报刊和新媒体的作用,加大对规划重要意义和主要内容的宣传,动员全社会进一步关心支持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充分尊重基层的首创精神,进一步加强主题特色宣传、成就经验宣传、先进典型宣传,全方位、多层次宣传各地各校教育改革发展进程中的新举措新成就新经验。加强省平安校园建设示范县(市、区)创建工作,完善校园安全防范体系,提升师生安全意识和整体防范能力,强化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学校安全管理,加大校园及周边综合治理环境整治力度,确保学校长期安全稳定。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加强教育政策解读和舆情分析,注重对重点热点问题的有效引导,着力营造教育改革发展的良好氛围。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中国镇江政府门户网站版权所有 镇江市人民政府 镇江市教育局主办
?Copyright 2009 Zhenjiang 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0205253号-1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政府网站标识码:3211000053    苏公网安备 32110202000126号
今日访问:
总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