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服务 > 安全保卫
 
镇江市教育局办公室关于印发2018年镇江市学校安全工作要点的通知
 

  各辖市、区教育局,镇江新区社会发展局,市属各学校(单位):

  现将《2018年镇江市学校安全工作要点》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各地各校(单位)安全工作计划请于49日前报送至我局安稳处。

  附件:1.2018年镇江市学校安全工作要点

      2.镇江市学校安全工作领导小组

                镇江市教育局办公室

                2018年3月22

  镇江市教育局办公室           2018年3月23印发

  附件1

  2018年镇江市学校安全工作要点

     平安是最基本的公共产品,安全第一是最广泛的社会共识。2018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关键之年,要紧紧围绕“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目标,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全面落实安全管理“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工作机制,不断深化学校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建设,着力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和社会环境,切实把校园建设成为最安全、最阳光的地方,努力为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一、扎实开展“学校安全责任落实年”主题活动

  1、细化落实安全管理“一岗双责”。学校要切实承担校园安全管理主体责任,层层签订安全责任书,认真实施考核与奖惩,使全体教职员工切实履行各自的安全管理责任。挂牌成立校内安全管理部门,至少配备一名享受学校中层待遇的安全管理人员。校长每学年专题研商安全工作不少于4次,分管校长每月全面检查“一岗双责”落实情况不少于1次,安全管理中层干部每周不少于1次全面排查校园安全隐患,全体教职员工每天自觉履行安全管理职责。

  2.健全学校安全教育机制。校要将提高学生安全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落实将安全教育全面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严格执行每学年不少于4课时的要求。安全教育可在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综合实践课程及班级团队活动中安排,突出消防、防溺水、交通、饮食卫生、防骗、校园欺凌、防自然灾害、用电、心理健康、防暴恐等专题。结合“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全国“安全生产月”、 “《安全生产法》宣传教育周”、“5.12”防震减灾日、“119”消防宣传日等活动和开学初、寒暑假、重大节日等时机,形式多样地开展有针对性的主题安全教育活动。按照相关要求,校长、分管校长、安全管理中层干部实行三年滚动的安全上岗证资格培训和年度注册培训。学校要将安全知识纳入教师培训和继续教育内容。

  3.扎实抓好学校安全规范管理。认真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规范学生集中接送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镇江市校园(中小学、幼儿园)警务室管理标准》、《镇江市校园(中小学、幼儿园)消防安全管理标准》和《镇江市校园(中小学、幼儿园)危险品、化学品管理标准》,提高校园安全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水平。完善学生集中接送车设施配备管理,切实履行随车照管人员护导职责,严密组织学生上下学乘车安全管理,杜绝超员现象,逐步提高专用校车的配比。落实校园警务室询问、联系、登记的外来人员(车辆)准入制度。每学年至少组织一次教职工开展消防知识和技能培训。严格化学品购买、备案、取用、销毁的管理规定。

  二、巩固创建“省平安校园建设县(市、区)”成果

    1.创设校园安全环境。主动联系当地公安机关加强校园周边“护学岗”建设,建立高峰勤务机制,在城市学校和县城重点学校学生上下学时段统筹安排警力定点值守。落实学校法制副校长制度,充分发挥学校法制副校长在校园及周边环境整治工作中的作用。配合公安、工商等有关部门定期开展学校及周边环境综合整治。结合学校实际,因地制宜划设学校门口安全区域并设置硬质防撞设施。组织开展做自己的首席安全官——平安校园行安全教育主题宣传活动。

  2.推进技防建设提档升级。完善学校高清视频监控全覆盖、无死角的技防系统,学校大门口监控接入公安平台,其他监控全部接入当地的视频监控平台,确保监控设备24小时正常工作。各地各校要建立校园安全网上巡查制度,及时掌握和快速处置校园安全问题。幼儿园应建立门禁系统或实行接送卡制度,并逐人逐卡查验入园接送幼儿的人员。鼓励推行人脸识别、访客登记等智能系统。校园低于2米的围墙要架设电子围栏

  3.严格执行安全隐患排查制度。每月至少一次对学生宿舍、食堂、图书馆、实验实训室、危化品室、燃气设施、消防设施、电气线路、配电房和电梯等重点要害部位及校园周边等进行全面排查。排查出的隐患通过自查自报网络系统及时上报,确保每月隐患上报率100%,整改率100%

  4. 严防学生校园欺凌行为。结合青少年法治教育,集中开展校园欺凌防范主题教育,组织教职工学习对欺凌行为的预防和处理的相关政策、措施和方法,强化学生法治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建立校园欺凌事件应急处置预案,设立学生求助电话和联系人,及早发现、及时干预和制止欺凌行为。加强学生日常管理,重点关注有心理偏差和行为异常学生,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落实心理矫正措施,探索建立由校园警务室民警进行训诫的制度。

  5.发挥平安建设的示范辐射作用。继续开展“省平安校园建设示范县(市、区)”创建工作,年内确保全市有1个辖市、区创建成功。巩固平安创建成果,充分发挥示范辐射的引领作用,相互借鉴超前而实用的安全管理理念和行之有效的具体措施,优化长处,补齐短板,共同提升校园安全管理基础水平。

    三、大力开展应急演练实操培训

    1.完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按照每3年至少修订一次的要求,各地要修订和完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各校(单位)应不断完善防火、防暴恐、校园救护、住宿生、学生集中接送、实验实训、意外伤害、网络信息安全、考试安全等各种应急预案。

  2.规范应急演练过程。积极组织参加应急演练实操培训,各校至少有2名教师精通规范、标准的应急演练技能。按照中小学每月一次(中小学全年9次)、幼儿园每季一次(全年3次)和《中小学幼儿园应急疏散演练指南》、《中小学幼儿园应急疏散演练操作规范》的要求,常态化地规范实施应急演练。编印学校应急处置简明手册。

  3.强化应急信息报送工作。学校(单位)发生一般级别(因伤病等送往医院)的突发安全事件后,应在24小时内书面向属地教育主管部门进行报告;发生较大及以上级别的突发安全事件后,应在1小时内电话首先报告,并在24小时内书面(包括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涉及人员、人员伤亡、可能原因、初步措施等内容)进行报告。各地教育部门应将较大及以上级别的突发安全事件在24小时内书面向市教育局报告。杜绝瞒报、缓报等现象发生。

  四、加强校园及周边环境长效治理。各地各校要认真研究学校安全工作面临的新形势,立足长效治理,创新工作思路,做好全面防控。一要强化依法治理。强化中小学幼儿园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建设,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研究解决影响校园安全突出问题的能力,通过法治途径和方式解决涉校涉生安全事件,推动安全工作法治化、规范化。二要强化综合治理。结合扫黑除恶扫黄打非护校安园等专项治理工作,将学校安全工作纳入公共安全体系,加大对中小学校园周边交通秩序、食品卫生、黑网吧的清理整顿力度,加强对学校周边营业点和非法、违禁出版物的排查整治,探索建立学生安全责任区,净化学校周边环境。三要强化社会化治理。充分发挥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作用,运用家长委员会和家长学校等推进家校合作共育,推进校地、校警、校群联动联防联治,努力形成学校安全工作人人参与、人人尽责的良好局面。四要强化信息化治理。充分运用大数据技术、信息化手段,整合分析各类安全信息,深入研究安全工作规律特点,加强学校网络舆情监测,做好综合研判,实现网络和信息安全可管可控。

  五、启动“全国安全教育实验区”建设

  1.深化互联网+安全教育。各地各校要将安全教育实验区建设作为全面提升安全教育水平的创新抓手,凝练安全教育实验工作典型经验,确保实验工作取得成效。通过信息化平台完成安全教育工作的部署、动态监测、数据采集及分析和发送安全提醒等,并根据大数据分析结果,强化对薄弱环节的安全教育,提高安全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组织平台操作培训。委托中国教育学会建立全市学校安全教育信息化平台,为安全教育实验区工作的开展提供保障和支持。上半年将组织各中小学(幼儿园)分管校(园)长和学校信息管理员的培训。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定期督查各学校信息化平台使用情况。

  3.实施安全教育课程。根据安全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各学段要完成相应的课时。各学校要根据安全教育不同主题,开展灵活弹性授课活动。教师(班主任)通过平台上提供的课程、PPT、技能训练短片进行安全教育,学生通过平台进行学习、测试和技能训练。

  4.严格评估与考核。通过平台的数据进行分析,对安全教育的过程进行评估和考核。各地各校要将各班级开课情况、课后测评情况、技能训练情况、活动参加情况等纳入对学校和班主任安全教育工作考核及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评价体系的重要内容。

  附件2

  镇江市学校安全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刘元良

  常务副组长:姚 平

  副组长:蔡 萍 周 巍  朱定明 薛安明  姜成林 

  黄科文 赵建军 窦玉成 王 斌

  成 员:廖伟根 孙 鹏 张伟斌 丁继东  张志锁 

  史雪君 陈国忠  郑学斌  丁东全 孙国芳苏 军 黄  勇  李欣蔚  孔祥树  杨鸣雷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安稳处,杨鸣雷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领导小组日常工作。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中国镇江政府门户网站版权所有 镇江市人民政府 镇江市教育局主办
?Copyright 2009 Zhenjiang 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0205253号-1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政府网站标识码:3211000053    苏公网安备 32110202000126号
今日访问:
总访问量: